绿色创业类
作品类别
环境学科具有显著的研究交叉性,其涉及主题广泛且解决方案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为助力绿色创业类作品获得更专业指导并推动后续商业化进程,本届环科赛在绿色创业类赛道下细分3个作品类别,各参赛作品可选择其中任一作品类别进行申报,但不得兼类别申报。具体作品类别包括:
(1)减污降碳类:鼓励面向减少环境污染排放或协助环境污染治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或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体现科技发明创新且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申报本类别。例如针对垃圾焚烧全流程的烟气治理产品研发;基于双碳目标的油气高效开发技术等。
(2)绿色制造类:鼓励面向实际应用场景、服务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体现科技发明创新且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相关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技术产品或系统等申报本类别。例如针对海洋工程构筑物智能清洗机器人;基于计算机集成控制的气体混配系统等。
(3)生态产业类:鼓励面向环境友好型材料设计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创造绿色有机产品或服务于生态系统改善、体现科技发明创新且具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相关技术产品或系统等申报本类别。例如利用昆虫处理有机废弃物并开发优质产品等。
本届赛事实行分类评审机制,线上函评阶段各主题组别独立评审并采用归一化评分体系。终审入围名单将根据各分类归一化成绩的加权平均值进行综合排序确定。
绿色创业类赛道作品在参赛时需提交作品申报书、商业计划书和其它相关材料(必须包含6分钟的PPT预答辩视频,否则将影响作品送审)。
评审办法
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评审委员会将严格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现将绿色创业类作品评审办法公布如下。
评审规则
根据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组织委员会关于作品审核的要求,规定绿色创业类作品的参评材料为:作品简介+商业计划书+相关补充材料+6分钟预答辩视频。
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采用匿名线上函评的方式以确定进行终审答辩的作品名单。线上函评不少于两轮,绿色创业类作品分主题独立进行评审。对绿色创业类作品下基于主题细分的小类别,在线上函评环节将分别独立进行评审并将分数归一化处理,之后合并各类别作品归一化后平均得分确定进入终审答辩环节名单。
线上函评和终审答辩所需各评审老师进行打分的内容包括:作品立意、作品学术性、作品科学性、作品创新性、作品实用性等方面。具体分数比例依据不同轮次及开展实际状况进行调整确定。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组会委建议评委老师在完成评审后,针对每一个作品给予1~2句话的点评。
评价维度
本赛事采用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从以下5个核心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系统化评估:
(1)作品立意:考察作品与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及赛题主旨的匹配程度;评价环境问题识别的准确性与前瞻性;研判解决方案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效益。
(2)作品学术性:研究框架的科学性与理论创新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数据处理的规范性;研究结论的推导过程与可信度;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性。
(3)作品创新性: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贡献;工艺/设备的原创性改进;解决方案的系统性重构与优化
(4)作品实用性(创业类侧重):成果转化可行性评估;成本效益分析与推广潜力;环境改善预期与可持续影响。
(5)附加分:已获专利或技术转让证明;期刊论文发表或录用等
赛事组委会将依据权重系数进行多维度独立评分,经加权计算形成作品总分。
奖项设置
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于终审答辩环节设立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四个等级的奖项。终审答辩环节竞赛作品获奖数视当年报名人数与作品质量最终确定,具体分配见下表。
绿色创业类作品
特等奖,1-2名
一等奖,2-3名
二等奖,若干名
三等奖,若干名
为更好落实“以赛事促进研究,以荣誉激励创新”的办赛宗旨,第二十届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将对获奖团队统一授予获奖证书,但不再设置奖金奖项。作为中国科协“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体系内认证的生态环境领域权威关联赛事,通过本届赛事遴选产生的优秀作品,有望经中国科协组织权威专家评审后,将作品相关负责人纳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为鼓励参赛选手,提升竞赛参与感,同时兼顾赛区公平性,凸显赛区意义,环科赛除终审答辩环节奖项外,另分设赛区一、二、三等奖,具体评选规则如下:
(1)赛区一等奖:在线上函评环节归一化后得分处于赛区前5%的作品;
(2)赛区二等奖:在线上函评环节归一化后得分处于赛区前15%的作品;
(3)赛区三等奖:在线上函评环节归一化后得分处于赛区前30%的作品;
赛区奖项不设现金奖励,但获奖选手/队伍仍可获得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颁发的纸质版获奖证明。在终审答辩获奖的作品,默认获得对应赛区的赛区一等奖。
往届优秀作品回顾
在第19届环科赛中,涌现出多组优秀作品,现选取绿色创业类一等奖作品进行分享,供各选手备赛时参考。
第19届环科赛绿色创业类一等奖
作品名称:取之有稻,膜法新生
队伍成员:许菁颖、麻茗荟、张铭浩、张玉菲、张婕、唐宁、许愿
指导老师:梅清清
所在学校:浙江大学
本项目聚焦不可降解农膜回收利用中分选提纯难、就地处理难、利润空间小三大行业痛点,创新构建“农废秸秆-农膜高值化降解再生”全链条技术体系,打通废弃农膜向可降解农膜升级的核心路径。本项目的技术突破主要为:首创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生物基溶剂法,通过农废秸秆定向制备碳酸钾与愈创木酚等关键反应物,实现废塑料与秸秆组分的协同转化;开发中性催化体系,以碳酸钾替代传统酸性催化剂,在常温常压下通过生物基溶剂愈创木酚强化甲醇解反应,将废塑料降解效率提升至98.5%以上,有效解决传统甲醇法设备腐蚀严重、高温高压能耗高的难题;建立废塑料-秸秆一体化高值化工艺,利用秸秆衍生物同步提升降解产物品质,使再生可降解农膜透光率提高、力学性能达到原生材料水平。该技术通过“以废治废”的循环模式,将秸秆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溶剂与催化剂,该技术为破解白色污染、推动农业碳中和提供了兼具经济性与生态价值的创新方案。